韩丹:我在贵州拍“村BA”

      |      2024-06-08 07:18:30

  韩丹:我在贵州拍“村BA”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,我从杭州赶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:台盘村,这里正在举行贵州省首届“美丽乡村”篮球联赛总决赛,也就是这两年很火的“村BA”。

  说起台江,杭州人应该不陌生。“时代楷模”、杭州学军中学原校长陈立群,也是这次杭州亚运会的火炬手,就曾在台江民族中学当过校长,是杭州对口支援过的地方。

  我从2003年入行做摄影记者,拍过很多次CBA篮球比赛。但拍“村BA”的经历,跟以往的球场拍摄完全不一样。

  3月25日晚上10点多,我在手机上刷到了台盘村“村BA”决赛的直播。去年我就注意到这个比赛了,一直想去拍摄。

  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,人口不到1200人。但这里的篮球赛历史悠久,是村民在农忙之后自娱自乐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。

  2022年夏天,台盘村的篮球赛因为社交媒体率先报道,意外火爆网络,还得了个酷似NBA的名字:“村BA”。

  下午,球场上已经有很多人了。“村BA”不卖门票,谁都可以看。但想有个好座位,得提前几小时去占座。

  等我在村里的旅馆办好入住,球场已经进不去了。我找到媒体接待处,要了一张记者证。但挂着记者证的牌子也没用,2万人的球场全部爆满。

  投篮、套圈,这些互动环节,观众都可以参与,赢了就有奖品。奖品有啥呢?有活的鸭子,一不留神满场跑的;有大块头的熏猪脚,赢了只管扛走。

  热场搞了一下午,人太多,跟过节一样,气氛组组长(就是主持人)把嗓子喊哑了。我后来才知道,他叫王在贵,是当地派出所的一名辅警。

  站在外面,能听到一位暖场男歌手用苗语唱了一首《一生所爱》,他很会搞气氛,让全场观众把手电筒打开,人墙从下往上,全场星光点点。

  啦啦队进场了。她们手拉着手,围成一圈一圈,蹦起了“苗迪”。她们可不是妙龄少女,都是五六十岁、穿着民族服装的苗族阿姨。

  我和一把梯子的主人商量,我说我是从杭州来的,我想拍两张照片。小伙子同意了,让我站在他的梯子上拍了20分钟。

  你猜观众席上最响亮的道具是什么?是家里的不锈钢菜盆。有人进球了,观众就“砰砰砰”敲响手里的菜盆。

  前面说了“村BA”不要门票,谁都可以看。抢到好位置的观众也不需要担心饿肚子,商贩会送食物上门。只是不敢吃太多,喝太多,上厕所回来位置可能就没了。

  全国各地的观众都有。当主持人问,外地的朋友在哪里?很多人呼啦啦地站了起来。有位天津大哥特别醒目,现场只有他穿了橙色衣服,有点像工厂的劳保服。

  主持人问他是哪个单位的,他就指指胸前的牌子。这是一个快到退休年纪的工人。我记起来,他下午投篮还获过奖。

  有个从台盘村嫁到湖南的媳妇,和老公在重庆打工。这边搞比赛,她就特意回来。老公不理解:一场篮球赛为什么非要回家看呢?

  有一位台盘乡的体育老师,他在朋友圈里写了一段话:“‘村BA’现场离我只有300米,为了给远方朋友留位置,我现在陪学生在教室看直播。”

  我又转到赛场后面。主办方早预料到了,在那里放了一块超级大的LED屏,给进不去的人“现场直播”。没想到,这里也满员了。

  旅馆里静悄悄的,不见老板踪影。我把房卡放在柜台上,一早就去了赛场。我准备一直在里面待着,不出来了。

  “村BA”球场附近,当地政府搭建起各种餐饮大棚。原来,旅馆老板大清早就到这里摆摊了,他说平时在店里一天卖30碗羊肉粉,在赛场一天就卖了200多碗。

  我不停跟人打招呼:“你边上给我留个位置,待会儿我要来拍照。”就这样我“预定”了好几个好位置。

  有一家子坐在球场边界,我说这个位置你能不能帮我留着。到中午,那家人席地而坐,铺开野餐垫,开饭了,有酒有肉,有饭有菜。他们请我和一个网红,坐下来一起吃。还请我们喝酒,类似杨梅烧酒那种,度数挺高,而且得喝一碗。

  比赛时,我发现正中的拍摄位置并不理想,两边篮下才是好位置。后来被评为MVP(“最有价值球员”的英文缩写)“球王”的欧明辉,我拍到了很多他的照片。

  比完之后,就是颁奖。我对获胜的球队讲,“等会儿颁奖的时候,你们要转过来,以观众作为背景,画面那才好看。”

  获得冠军的是黔东南州代表队,他们的奖品是苗族特色纯手工制作的苗家银帽,还有台江鲤吻香米——这是中国水稻研究所驻点专家专门为台江选育的优良水稻品种。

  这时候又发生了小插曲。季军的奖品里不是有鸭子吗,鸭子松绑了,自己跑了。有人抓到鸭子后,扔到观众席上,谁拿到就归谁了。

  当晚9点半,我马不停蹄赶往机场。等回到杭州,已经是零点了。我算了一下,第一次拍“村BA”从出发到回来,一共48小时不到。

  台盘村的篮球历史,比NBA还要久远,最早可以追溯到1936年的土味篮球赛。这其实是苗族每年“六月六”吃新节时,与“斗牛”“斗鸟”等并列的体育赛事bifa必发。但打篮球作为参与度最广、群众最认可的一项赛事,被一代代人传承了下来。

  当地人个子有高有矮,并不都是打篮球的身材。但打篮球就成了当地的一个传统,村里老人说,没有篮球,村民就用布料捆扎成球;没有篮板,村民就用两根柱子加一块木板,再搭上一个铁圈。

  本是自娱自乐,持续了80多年未间断的赛事,因为去年自媒体短视频的火爆,一下子给台盘这个原本不在贵州旅游版图上的自然村寨带来了50万游客,直接拉动全乡餐饮等行业消费4000万元以上。

  这4天,我拍了什么呢?我找到了1935年出生的老人,他是目前最老的“篮球队员”,还是天天打,只要不下雨,就骑着28英寸自行车去球场。

  我看到一个小孩,他是体育老师的儿子。他就在学校的球场里,弄个球自己打来打去。露天的篮球场,就他一个人,我拍下这个画面。

  孩子打球的时候,眼睛里是有光的。他的动作姿势都非常专业,他才七岁,已经打过小学生之间的比赛了。

  夜里去“村BA”球场边上吃烧烤时,也有一个小孩在篮球场练球,那么晚了,都半夜12点了,他一个人在练球。

  各个村子的篮球队,更是多得不得了,比赛也多得不得了,多到打不过来。打个比方:如果周末统计今天有多少球队在打比赛,那可能是很多支球队,很多场比赛。

  她们把篮球玩成橄榄球,只要抢到这个球,抱着跑到自己那边,投进去就算得分。只要不把篮球抱回家,怎么打都行。但你抱着球,起跑的时候,别人怎么拉扯也都可以。

  我要回城的时候,路口来了一群阿姨,穿着非常正式的苗族服装,可以说是盛装。她们的年纪有四五十岁的,也有五六十岁的。

  前面的阿姨到了后,在球场门口摆起桌子,上面摆放好酒菜,很多肉,肉很肥。她们说这叫“拦门酒”,得喝三碗。

  被拦的是后面那一队人,当地人叫“姑妈”,就是嫁到外地的。前面盛装的那队人,是“舅妈”。都是从村外嫁来的,可不就是舅妈吗?

  凯里摄影协会的同志帮我讲情:这是从外地来的记者,想把你们打球的样子拍下来,你们可以现在就比赛吗?

  这些嬢嬢们真的很热情,衣服换了,高跟鞋脱了,光着脚丫子就开打了。真的就和打橄榄球一样,抱着球就跑,整个场面又热闹又开心。

  我将这两次的采访写成一篇文章:《“村BA”:影像引爆的乡村振兴案例》,在《中国摄影报》上发表了。

  一是因为台江是杭州对口支援过的地方。杭州对口支援建设的很多成果,像“妈妈制造”苗手工合作社、红阳村的苗寨民宿,如今在台江都运行得很好。

  但是后来我又想到,中国“村BA”已经有80多年历史,比美国NBA还悠久,这是一颗篮球撬动新的乡村经济啊。

  当地要发展,首先要有产业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首先要能吸引人去,才能够把乡村振兴落到实处。